
文|西坡
最近搞了本英文书,建筑专业的,作者说是写给从业者的。我的英语并不好,而且是个外行,读这个多少是不自量力的,但是竟然已经快读完了,而且我确信自己领会了作者的主要思想。
我的阅读方式非常粗暴。翻开一页,打开苹果手机自带的翻译软件,拍照,直接整页转中文。绝大部分句子翻译得很流畅,偶尔遇到读不懂的,要么跳过,也不太影响上下文,要么把具体的单词查一下。这就够了,是的。今时今地,语言的障碍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,障碍主要在心理上。
就这一件小事,让我想了很多。事实上这不是孤例。我之前发现了一个英文思想网站,免费,内容质量奇高,现在每周都会打开读一会,一键翻译,基本无障碍。今天我又让ChatGPT给我推荐了几个类似的网站。
我们现在能够从简体中文互联网汲取到的营养,已经越来越少了。为了获得一丁点的有效信息,还要忍受无尽的恶臭,性价比极低。
从前我对简体中文有一种情感上的眷恋,以及不知从何处来的信心,总觉得挺过眼前的乌烟瘴气之后,必然回归春花灿烂的美好。现在我的信心出现了很大的动摇。我非常不想承认这一点,不仅因为这是我的母语,而且我是用简体中文写作的人,所谓身家性命所系。
但是看着眼前日复一日的舆论硝烟,脑子里不由得出现另外一种未来的可能图景。卖瓶水而已,卖个手机而已,卖个车而已,卖个剧而已,至于如此掘地三尺地打心智战吗?但他们就是这么打。每一场大战过后,一群人的大脑里便又被烙下一层思想钢印。如此层层叠叠的思想钢印遮挡着,人们怎么还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?如此下去,简体中文提供的信息迟早要难以补偿对信息的扭曲和干扰。
我们正在使用一门越来越牙碜的语言。目前来讲,即便说沙子还没超过米,两者也相差无几了。
假如是从前,行文至此我可能会流露出一丝伤感,现在我却比较轻松了。对个体来说,没那么重要。人是适应性的物种,就像所有物种一样。观察过小孩学说话便知道,人类在掌握一门语言之前,先天便具备元语言能力。年龄大的人重新学习语言比较困难,但技术已经足够发达。
此外,简体中文原本就是一种混杂的语言,再往前一步又能怎样?今天的我们,对于繁体字、篆字,不是已经十分隔膜了吗?这并没有妨碍我们的自我认同。
当今的英语已经不能被看作“英国人和美国人使用的语言”了,而应该被看作世界语。全球贸易和计算机,已经把英语变成了支撑世界运转的底层代码。我们对于英语的异物感,有多大成分是本质上的不可跨越?
作为一名写作者,我当然知道,语言不只有实用的维度。还有诗意的、微妙的维度对吧。但我们更不要忘记,一切创造性活动,一切文化生产的前提,是活生生的人与人类生活的真实问题相互碰撞的产物。假如使用一门语言之时,首先要排除这门语言里包含的无数伪问题、伪概念,那么就有可能由于能耗太大,导致有创造力的人群不再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严肃思考。如此一来,这门语言即便活着,也会退化为一门低层级的语言,因为它不再与人类前沿的思想创造有关。
站在语言的位置上,我是悲观的。但是站在个体的位置上,我却是乐观的。或许当我们不再被语言捆住手脚之后,创造力会得到一次巨大的释放吧。
我现在有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,我们年轻时一直关注的那些问题,我们试图遗忘而其实已经成为心魔的那些问题,已经不重要了,不值得继续投入心血。从人类历史的层面来看,它们已经失效。世界会绕过它们,继续向前。但是作为个体,我们要找到自己愿意置身其中的重大问题。
再重复一遍之前说过的话:
我们的使命不是解决重大问题,甚至也不是提出重大问题,而是通过不断锤炼自己,让自己逐渐获得识别重大问题的能力。如果我们可以使自己在一生中尽量长的时间里停留在重大问题中间,就算是不枉此生了。
继续阅读
